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页,子三,明鼻识界即藏性。蕅益大师讲到,我们修学大乘佛法,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。他说:“未开圆解,不应辄论修证。”说一个菩萨你没有真正地大彻大悟开圆顿解,你没有资格谈修行。我们没有正式打开智慧眼之前,这个时候叫作忏悔业障,积集资粮,我们不敢说修行。修行,就是你面对任何的人事的时候,你那个观照力要现前。第一个,不迷,这个是最关键。你任何事情的时候能够觉而不迷,你的观照、你心中的灯光要打开。你心中的蜡烛没有点亮之前,你这个叫跟三宝结缘,你这怎么算修行?修行不是说全世界的人都不要来吵我,我眼睛也不看,耳朵也不听。这个到最后只有一个结果,叫作无想定,外道无想定,错损菩提。你把你的整个明了性的功能全部破坏,以后你更难修行,变成一种迟钝的、暗钝的菩萨。我们要永远了解一个情况:外境是没有错的,错在我们心中的颠倒。所以佛陀说,外境就像一把两面的刀,它可以伤害你,但是它同时也可以帮助你,巧妙在你一心。你观照力没有现前,你一定要起颠倒,外境就是对你产生伤害;你能够正确地观照,所有的外境都是你成佛的资粮,你非常需要它的。所以,关键是我们怎么能够在任何因缘当中保持不迷不取不动,而这个不迷又特别的重要。本经当中的不迷,也就是你对于所观境要经常保持即空即假即中的观照力,那么每一个境缘都能够帮助你成佛,你就能够从这当中成就解脱,成就安乐。那么怎么样去观即空即假即中呢?我们看佛陀的开示。这个地方我们讲六识。当然六识对我们引导是很重要,我们六根门头会产生六种的了别性,对我们的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。现在我们讲说,依止鼻根去相对于香尘的时候,产生鼻识的了别性。而这个了别性,我们应该观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,我们就能够还它本来面目,而把这个鼻识的相状会事入理,把它转成如来藏妙真如性。你要能够观照,你就会把这些生灭的因缘当下转成不生灭的佛性。所以问题不在于外境,问题是你能不能转。子三、明鼻识界即藏性分三:丑一、总标三界;丑二、妄相无体;丑三、结妄归真【图一】丑一、总标三界看经文:阿难!又汝所明“鼻香为缘,生于鼻识”,此识为复因鼻所生,以鼻为界?因香所生,以香为界?佛陀说,阿难!正如你过去所能够明白的道理,我过去在大乘的方便教法,讲到我们依止鼻根去接触外在的香尘,这两种因缘的相互碰撞而产生一个明了分别的鼻识。这段经文也说明了我们今天菩萨所观境——面对鼻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。这个鼻识,其实佛陀讲很清楚了,“鼻香为缘,生于鼻识”,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。但是我们凡夫面对因缘所生法的时候,产生一个坚固的执着,认为这个鼻识是有真实体性的,产生迷惑颠倒。那么,佛陀也就顺从我们凡夫的心情,说,好,我们也假设这个鼻识是有自体的,那你想一想看,一个有自体的鼻识,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呢?是从鼻根所生,以鼻根为它的根本、为它的界限;还是依香尘所生,以香尘为根本、以香尘为界限呢?现在必须把这个鼻识的自体的源头找出来。丑二、妄相无体分三:寅一、非因鼻生;寅二、非因香生;寅三、非因共生寅一、非因鼻生好,我们看下面的经文:阿难!若因鼻生,则汝心中以何为鼻?为取肉形双爪之相?为取嗅知动摇之性?假设这个鼻识是鼻根所生,那你心中以什么为鼻根呢?先把鼻根找出来。如果说你的鼻识是有自体的,而这个自体是从鼻根创造出来的,那佛陀说,那什么是鼻根?先把鼻根找出来。这当中讲到两种:一个是浮尘根。说是“肉形双爪之相”,就是肉团所形成的两个手指下垂的相状,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鼻子这个浮尘根,眼睛可以见的这个浮尘根。或者是胜义根。胜义根,有人说是一种微细的四大,类似我们讲的神经系统。还是能够嗅闻了知香臭、动摇、差别之性的这个胜义的鼻根呢?这个根到底是浮尘根还是胜义根呢?先作一个总标。这以下,佛陀一一地破斥,先破浮尘根。若取肉形,肉质乃身,身知即触,名身非鼻,名触即尘,鼻尚无名,云何立界?假设你的鼻识是从浮尘根所生,这个浮尘根是肉团所成。身为一个肉质的东西,其实它是属于身根的一部分,而身根所了知的是一个触尘,所以应该叫身根,已经不能叫鼻根了。而它所对的境是一个触尘,根本就不是香尘。也就是说,其实严格来说,这个浮尘鼻根,连鼻根的名称功能都不可得,又怎么能够生起鼻识呢?你连鼻根的功能都不能安立,其实它就是一种身根,怎么能生起鼻识呢?这很容易破的。,!我们看破这个胜义鼻根。若取嗅知,又汝心中以何为知?好,你说我这个鼻识是从胜义鼻根所生,那么这个时候佛陀也是破这个胜义鼻根。说,你这个鼻根产生了知香臭的功能,那个了知性是从哪里来?我们看这段经文,佛陀其实都不是在破鼻识,佛陀在破鼻根,看到最后你就知道了。为什么?因为鼻识从鼻根所生,鼻根破了,鼻识也就破了。你把它根本破了,那么它所生的鼻识也就了不可得了。说是从鼻根所生,那你鼻根的了知性是从哪里来的呢?这以下有三段:以肉为知、以空为知、以香为知。先看第一段。以肉为知,则肉之知,元触非鼻。说是这个鼻根,身上的肉团而产生一种嗅知之功能,那么这个是肉团的嗅知。这样讲,它是属于身根,它所对的是一个触尘。既然所对的触尘,它根本就不是鼻根,因为鼻根所对的是香尘。这样子讲,跟前面的浮尘根的意思是一样的,所以“以肉为知”是不能建立的。以空为知,空则自知,肉应非觉,如是则应虚空是汝,汝身非知,今日阿难应无所在。说我鼻根的知,是鼻孔当中的虚空产生一种了知性。那么这样讲,虚空自己能够产生了知,产生嗅闻的功能,你的肉团的鼻根反而没有感觉,那这个有问题了。如此一来,应该整个虚空就是你阿难,因为虚空有感觉,而你的肉团没有感觉。那么虚空变成是你阿难之身,而你阿难之身反而变成没有知觉了。那么这样讲,你阿难的色身应该无所在了,因为虚空是无形相的,而虚空变成了你,你变成了虚空,那应该你的色身就无所不在,也就没有所谓形相的问题了,但事实上不合道理的。看第三段。以香为知,知自属香,何预于汝?我的了知性是由这个香臭的味道所生的,那你产生的这个嗅闻之性是属于香尘,是香尘所生,那跟你阿难有什么关系呢?味道自己可以产生一个了别性,那跟你阿难有什么关系呢?我们再往下看。若香臭气必生汝鼻,则彼香臭二种流气,不生伊兰及栴檀木。这一段经文是怎么来的呢?是扣着前面“以香为知”而来。佛陀说以香为知,这样子香产生知,那跟你阿难有什么关系?变成“何预于汝”?那么阿难尊者就从这个地方来救,就是说跟我有关系啊!为什么没有关系呢?香产生知,但是我鼻根产生香嘛。a产生b,b产生c,所以我们也可以说,a产生c嘛。说香产生知,那这个香哪里来呢?香是我鼻根产生的,那也可以啊,那跟我还是有关系啊。我产生香,香又产生知,所以知跟我有关系。那么这样子就来救这个“何预于汝”这一段。看佛陀怎么破。说,好,你说这个香臭之气是你鼻根产生的,如此一来,这个香臭两种流动之气就不必生于伊兰树跟栴檀木。伊兰树是世间上最臭的树,它那个臭味发动出来的时候,四十由旬都可以闻得到。但它的花非常的美丽,是红色的,要是有人去吃到它的花,吃到它的果实,当下颠狂而死。这是一个最臭的,它那个味道就像死尸一样,四十由旬都闻得到。相反的,世界上最香的就是栴檀木,它点燃小小的一铢,在四十里内都可以闻其香气。佛陀的意思就是说,既然你的鼻根能够产生香臭之气,那么香臭之气就不必生于伊兰树跟栴檀木,你鼻子自己可以产生。佛陀先作一个按定跟假设,这以下再正式地破。二物不来,汝自嗅鼻为香为臭?臭则非香,香应非臭。若香臭二俱能闻者,则汝一人应有两鼻,对我问道,有二阿难,谁为汝体?既然香臭之气都是你鼻根产生的,那我问你一个问题:假设香臭两种的东西不来你的鼻根的时候,你说你可以产生香气,那你去嗅闻你自己的鼻根,到底是香还是臭呢?事实上,臭就不是香,香就不是臭,这两个东西是不同性质的。你一个正常的人是可以同时闻到香,也可以同时闻到臭。而这个香臭的味道是你产生的,而且你都能够闻得到,那表示你一个人就具足两个鼻根,一个鼻根产生香气,一个鼻根产生臭气,因为香臭体性不同嘛。你的鼻根能够产生香臭,那表示你有两个鼻根。那么“对我问道,有二阿难”。这样子讲,请问我成佛之道的人,就有两个阿难。那么“谁为汝体”呢?谁是真的阿难,谁又是假的阿难呢?所以这个不合道理。若鼻是一,香臭无二,臭既为香、香复成臭,二性不有,界从谁立?事实上鼻根只有一个。那么这样子讲,鼻根能够同时产生香,也可以同时产生臭,那表示香臭两种气味应该合为一体了。臭已经变成了香,香也变成了臭,两种差别的体性就变成不存在了,那么“界从谁立”呢?世间上香跟臭的界限又怎么安立呢?所以这不合道理。你说你的鼻子产生香气,是非常不合道理的。你为什么一个鼻子能产生这么多香气,而每一个香气的差别性都不同?这不合道理。所以我们说这个“了别性从鼻所生”是不合理的,它不能自生。,!寅二、非因香生再看下面的经文:若因香生,识因香有,如眼有见,不能观眼;因香有故,应不知香,知即非生,不知非识,香非知有,香界不成;识不知香,因界则非从香建立。前面是讲不自生,这个地方讲不他生。“若因香生,识因香有”,假设鼻识——我们鼻子的了别性是从香尘所生,那么如此一来,这个鼻识就应该以香为它的根本。佛陀先讲出一个譬喻说:“如眼有见,不能观眼。”说眼根产生见的功能,它可以向外看到山河大地、看到花、看到佛像、看到灯光等等,但是你的眼根不能看到你自己的眼睛,不可以。因为自己不能见到自己,眼不自见。自己可以看到别人,但是你自己不能看到自己。这是一个基本原则,先安立这个原则。好,“因香有故,应不知香。”既然鼻识是因香尘而有,那么鼻识跟香尘已经变成一体的东西,那你就不能够去嗅闻香尘才对,因为你自己不能了别你自己。那这个地方就有两个问题了:第一个问题,“知即非生”。你说,诶,我鼻识能够了别香尘,那表示你的鼻识非香尘所生,因为香不自闻。你可以闻得到香,表示你鼻子跟香两个是不同的东西,才能够产生能所的作用。所以,知的话,表示鼻识非香尘所摄。第二个问题,“不知非识”,说我的鼻识不能了别香尘。身为一个识,最大的功能就是了别香尘,而你这个识产生以后不能了别香尘,那严格来说你已经不是一个识了。那你根本就不是一个识了,“不知非识”啊。“香非知有,香界不成。”你说你的鼻识不能了别香尘,不但连鼻识不能建立,连香尘都不能建立。为什么?因为“香非知有”。说身为一个香尘,它本来就是无情的物质,它必须假借嗅闻功能的显发,才能够显发出来。你现在鼻识既然不能嗅知香尘,那么连香尘的界都不能建立,连香都不能建立了。所以我们作一个总结,“识不知香,因界则非从香建立。”既然鼻识不能了别香尘,那么我们可以作一个结论:鼻识绝对不从香尘所生。所以不能“他生”。寅三、非因共生我们再看共生。既无中间,不成内外,彼诸闻性,毕竟虚妄。我们前面讲过很多次了,鼻也不能生,香也不能生,那么鼻跟香合起来当然更不能生,因为中间的界限是不能成立的。你不能够说一个有情的鼻根跟一个无情的香尘创造一个鼻识。否则,这个鼻识一半是有情,一半是无情,那根本就不合道理。这个体性不能安立,所以这个中间是不能建立起来。中间既然不能建立,那么内在的鼻根、外在的香尘也不能建立,所以说“彼诸闻性”——这个鼻识所产生的闻性,其实是一个虚妄的相状。所以我们讲,不自生、不他生、不共生,结论是什么?结论就是无生。为什么无生呢?因为它因缘生,所以它无生。那是因为你有这个业力,所以你跟这个外境碰撞的时候就创造一个假相的味道;当你把这个福报弄尽的时候,这个味道就消失了。其实,你吃东西很香,你不要以为那个东西真的很香,你不要这样想。那是因为你有福报。一个菩萨要知道,你把吃的福报花完的时候,你吃什么东西都不香了。你试试看,什么东西都不香了。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,你要把它参透,你才知道怎么修行。你要是一天到晚心外求法,说,哦,这个东西真的能够产生香气。那你就完了。你一天到晚心外求法,你一辈子找不到你的家,你没办法回家的。为什么说我们今天遇到一个外境,你透过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就能够把它转成如来藏妙真如性?家在哪里?每一个法都是你的家,每一个法也都不是你的家,大乘法就这么妙。每一个法都是颠倒的,每一个法也都是成就的。你的心颠倒,什么东西都是颠倒,你看到佛像也颠倒。有些人看佛像看到着魔,真的看佛像看到着魔:诶,佛像开始对我笑了。你就完了!佛像没有错,错在你的那一念的颠倒攀缘的心。我希望大家要早点把这个道理参透,外境永远没有所谓的对错。你要是对,所有东西都对;你要是错,所有东西变成错。所以,看到外境有问题的时候,你要赶快知道是你内心出状况,你起颠倒了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,其实《楞严经》处处在讲这个道理,就是“一切浮尘诸幻化相”,它是怎么样?“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”,它只是一个“幻妄称相”。但是,你也不能离开它,因为它的体性,“其性真为妙觉明体”。你要把它参透了,你就能够就路还家;你要参不透,你就继续流转,世间上就这个道理。丑三、结妄归真所以总结:是故当知,鼻香为缘,生鼻识界,三处都无,则鼻与香,及香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从因缘即假的道理来说,依止内在的鼻根去攀缘外在的香尘而产生一种了别的鼻识,这的确是有它的业力所显现的假名假相假用,菩萨也不能忽略这个道理。但是,“三处都无”,它的真实体性都不可得,都是缘起性空的。总结来说,鼻根、香尘跟中间的鼻识,其实都是非因缘、非自然,都是空有同时、空有无碍,都是不变随缘、随缘不变的如来藏妙真如性,是这个道理。结妄归真。,!我们这个鼻识,它主要了别的是香尘,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。你看《高僧传》讲到一个印度来的法师,他这个鼻根去碰撞香尘,产生鼻识的时候,它了别性特别强。你看他不懂中文,一个印度来的法师他不懂中文,但是你拿《春秋》《战国》的书给他闻,他闻,哦,这里面有血腥的味道,他能够把味道闻出来;你拿《易经》给他闻,嗯,这里面有玄妙的味道。照讲这是眼识所缘,但是他鼻识能够闻得出来,表示这个人过去有一些禅定的善业。《楞严经》后面会说,一个圣人证得我空法空的道理以后,他六根互用,他那个界全部打破了,十八界全部打破了。什么眼根一定要攀缘色尘产生眼识,这是对凡夫有障碍的人说的。一个初地的菩萨,他眼睛可以看色尘,他眼睛也可以听声音,他眼睛也可以闻香,所以讲即空即假即中。如果说眼识是真实的,那就不能改变。既然我们可以透过修行,透过我们的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改变,那表示它是怎么样?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;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。”所以就构成一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。即空,是菩萨的安住跟解脱;即假,就告诉菩萨,你要多多地积功累德,才能够从一个凡夫的假相变成一个菩萨的假相,最后变成极乐世界的假相,最后变成一个成佛的假相,成就诸佛万德庄严的假相。假相,你也不能说它不好啊,它可以摄受众生。所以,如果你一个人完全不重视假相,你就没办法修大乘佛法;但是你不重视即空,那你就苦恼很多了。一个苦恼的菩萨,你也走不下去。所以即空、即假,这两个缺一不可。子四、明舌识界即藏性分三:丑一、总标三界;丑二、妄相无体;丑三、结妄归真【图二】我们看第四段,明舌识界即藏性。这一段的大意就是说,当我们内处的舌根去接触外处的味尘,这两个东西相互碰撞的结果,产生一个现前明了的分别功能,叫作舌识。而菩萨怎么从这样的一种假相当中会事入理,把这个生灭的因缘转成我们的真如佛性呢?应该怎么去观察它,从相里面去回家,就路还家?讲这个道理。这明明是一个相状,但是菩萨为什么能够从相状当中悟入真理?丑一、总标三界看经文:阿难!又汝所明“舌味为缘,生于舌识”。此识为复因舌所生,以舌为界?因味所生,以味为界?这一段是个总标,总标根尘识三种界相的差别。说,阿难,又如过去你所能够明白的道理,我常常说,依止内处的舌根去攀缘外在的味尘,这两种因缘的作用,而产生了一个舌的了别性,叫舌识。这一段正式说明我们这一段经文所要观察的对象是舌识,也正式说明舌识是因缘所生法,是不自生、不他生、不共生的,也是标出这个道理。先把这个道理标出来,佛陀再详细说明,说它为什么是因缘所生法。“此识为复因舌所生,以舌为界?”好,我们先作一个相反的假设。说这个舌识不是因缘所生,它是有真实体性的,那么这个体性是舌根所生、以舌根为根本,还是味尘所生、以味尘为它的根本呢?提出两个问题,佛陀再一一地把这样的假设破掉。丑二、妄相无体分四:寅一、非因舌生;寅二、非因味生;寅三、非因空生;寅四、非因共生寅一、非因舌生看第一段。阿难!若因舌生,则诸世间甘蔗、乌梅、黄连、石盐、细辛、姜、桂都无有味,汝自尝舌为甜为苦?若舌性苦,谁来尝舌?舌不自尝,孰为知觉?舌性非苦,味自不生,云何立界?假设这舌识是有自体的,那么这个自体是从哪里来呢?是舌根把它创造出来的,说舌识因舌根所生。如此一来,舌根本身就产生了了别酸甜苦辣的味道的功能。这样子讲的话,世间上的那些物质:甘蔗、乌梅、黄连、石盐、细辛、姜、桂等等,那都变成不需要有味道了。因为甘蔗是甜味,乌梅是酸味,黄连是苦味,石盐是咸味,细辛、生姜、肉桂都是属于辣味,既然你舌根自己能够创造了别味道的功能,那这些味道就不需要了,不需要来刺激、来当作助缘了。好,那这个地方佛陀就反问了:既然如此,你可以根据你的舌识来尝尝你的舌根,它是甜的,还是苦的呢?你舌根创造了舌识,那你舌识可以反过来去尝尝你的舌根。说是假设你舌根的体性是苦的(这个地方也包括甜的,就是有味道的情况),那么“谁来尝舌”?那么到底是谁来尝舌根而知道苦呢?因为舌识由舌根所生,那么舌识跟舌根变成一体了。要两个东西相互作用,一定有一个能所才能够尝味道。你两个变成一体,你根本就不能够去尝了,你不能够自己去尝自己。不合道理。“舌不自尝,孰为知觉?”既然舌识不能去尝舌根,那么这个味道、这个知觉又怎么安立呢?所以说,你尝到舌根是甜是苦,根本自相矛盾。,!好,假设“舌性非苦”,说是你舌识去尝舌根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味道的,“味自不生,云何立界?”那表示你这个舌识了别味道的功能根本不能建立起来。那么,这个舌识跟舌根的界要怎么安立呢?因为,身为一个舌识,它就是了别,了别外在的酸甜苦辣,而你了别的结果什么味道都没有,那你这个舌识根本不能安立起来。所以,从根而生不合道理,不能自生。寅二、非因味生我们看他生。若因味生,识自为味,同于舌根,应不自尝,云何识知是味非味?说是舌识——我们舌头能够了别酸甜苦辣,是外面有味道而生的。就是,你为什么产生了别呢?是味道产生出来的。好,如此一来,我们的舌识就变成酸甜苦辣的一部分了。那么这样子,“同于舌根,应不自尝”,就如同前面舌根的道理,你自己就不能去尝这个味道一样。你自己不能尝自己,那你怎么又能够去了别这个味道是有味还是无味呢?既然你舌识从味道创造出来,你就不能去尝味道了,自己不能够了别自己的。又一切味,非一物生,味既多生,识应多体。识体若一,体必味生,咸淡甘辛,和合俱生,诸变异相,同为一味,应无分别。分别既无,则不名识,云何复名舌味识界?又者,世间上一切味道,所谓酸甜苦辣,并不是单一的物质所生,所以味道是多元化所生的,那么你所生的识体也应该多元化才对啊。既然所生的识是一,那表示这个味尘也应该只有一才对。所生的识是一,能生的酸甜苦辣的体性也应该只是一才对啊。那表示什么呢?表示咸淡甘辛这种味道都变成同一个味道了,都没有分别了。我们解释一下。这个咸淡甘辛,它的味道的产生有三种情况:第一个是俱生,就是说与生俱来就有这种味道。比如说甘蔗与生俱来就是甜的,黄连与生俱来就是苦的,这叫俱生;第二个,和合生。和合生就是说,它是经过两个以上的东西和合。比方说黄豆跟盐巴跟面粉加以和合而产生了酱油,所以这个味道的产生是经过两个以上的物质的和合产生的,叫和合;第三个是变异生。变异生就是说,它是经过成熟的过程而产生的。比方说水果,还没有成熟之前是酸涩的,成熟以后变成甜的,这叫变异生。它有和合生味、俱生味跟变异生味。那么,既然它所生的识体是一,那么它能生的味道也是一才对,应该没有分别才对。这个酸甜苦辣既然没有分别,那么这个识就不能构成识了,因为你尝什么味道都是一样,那怎么能够叫作舌识呢?识就是要产生差别了别啊。那么,这个舌识,舌味界,又怎么说以舌根相对味尘产生舌识呢?这三个界都不能安立。所以我们不能说他生,不合道理。寅三、非因空生不应虚空生汝心识。这个是讲无因缘生。因为虚空是无情的,你不能够说一个无情的虚空产生一个有情的舌识,这个是不合道理的。寅四、非因共生舌味和合,即于是中元无自性,云何界生?说是舌根跟味尘两个和合,那么我们前面讲过很多次,一半是有情,一半是无情,体性参杂混滥,中间的体性根本不能建立起来,所以怎么能够产生一个舌识界的功能呢?这不合道理。丑三、结妄归真所以作总结:是故当知,舌味为缘,生舌识界,三处都无,则舌与味,及舌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所以我们从因缘即假来说,依止舌根去攀缘味尘而产生一个舌识,从一个当下的所谓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;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”。从过程来说,每一件事情的过程,我们的确要承认它有它的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。但是从它的真实体性来说,是“三处都无”,它来无所从,去无所止,是缘生无性、当体即空的。身为一个菩萨,对于空有两种的相貌应该要保持一个“非因缘、非自然,即因缘、即自然”的空有无碍的中道实相的观察,这样子你就能够把这种虚妄相拉回到真如本性。任何一件事情,你要能够正确观察,每一件事情都是回家的路,都是趋向于返妄归真的道路。这个不迷不取不动,我们一再强调,关键在不迷。其实,这不迷不取不动也不是佛教专有的。我们看看孔夫子的一生,你也可以看得出来,他的修学也是以不迷做根本,才能够产生不取,产生不动。有一天,孔夫子带着学生去到处游学,来到陈蔡的中间,有一个叫作匡城的地方,结果被军队团团围住。当时的情况非常紧张,马上就会招来杀身之祸。身为当初的大弟子,子路带着学生,拿着刀剑,到处跑来跑去,做一些防卫的工作。正当子路在那边忙来忙去的时候,他看到孔夫子弦歌不断。孔夫子在那边弹弦,而且悠游自在。子路非常紧张,说,孔夫子!这都什么时候了,你老人家还弹琴啊?孔夫子说,来来来,吾与汝道。我跟你讲个道理。说你先不要紧张,你坐下。孔夫子说,子路啊,我这一生啊,避穷久矣。我一生当中,都在逃避穷困的因缘,但是我逃得掉吗?穷困还是现前,这是我命运如此。他又说,我一生当中,求通亦久矣。我追求通达,也追求了很久了,但是我通达现前吗?也没有。这是我时运不佳。孔夫子说,身为一个仁人君子,在大环境小人当道、礼崩乐坏的时代,没有个人的亨通可得。我今天既然能够去传承文武周公这种圣贤之道,我自然知道我自己的定位跟我自己的因缘。只要上天不毁灭我,我就不会死亡。因为我的定位很清楚,我传承的是圣贤之道。这个外在的因缘你不用去紧张。,!这个时候子路说,孔夫子!那你这个勇气是怎么来的呢?孔夫子说,世间上的勇气有三种:一个是匹夫之勇。说是“暴虎冯河,匹夫之勇也”。说一种人他能够单手去跟野兽抗拒,这个是匹夫之勇,也不简单;二者是将军之勇。大将军率领大军在战场当中,无所畏惧去杀敌,这个是将军之勇;第三者是圣人之勇。圣人在传承圣贤之道的时候,遇到穷困的因缘,他能够固守这个贫穷之道,无所畏惧,这个是圣人之勇。他说,我安住的就是圣人之勇。子路说,为什么一个君子老是遇到这么多障碍呢?“君子亦有穷乎?”为什么君子老是遇到穷困呢?孔子说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君子面对因缘,他也要面对很多障碍,只是说他障碍当中,他能够安住不动他的心;小人遇到障碍就乱动。差在这个地方。当然,这段孔夫子的开示主要是在强调圣人之勇,临危险的时候能够无所畏惧。但是我个人的体会,这一段孔子的开示,我个人觉得,孔夫子之所以无所畏惧,来自于他的智慧。他对生命参透,他对天命参透,他知道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,他才能够无所畏惧。生命就是一个过程。我们讲到生命是没头没尾的。但是没头没尾的生命你也不能完全放弃,放弃的话,你就丧失一个积功累德的机会。所以孔夫子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:我今生来不是来作官的,我今生来也不是来求生怕死的,我是来做我该做的事。我们如果把生命的头切掉、尾巴也切掉,剩下过程,你就不会把成败看得太重。我们为什么把成败看得太重呢?因为我们看到生命是整块的、有头有尾的生命,那你就会把成败看得很重,把死亡看得很重。如果你把生命当作你每一个成佛之道的过程,那你就会无所畏惧了,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;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。”所以我觉得,孔夫子这个所谓的圣人之勇,其实他所要强调的跟我们《楞严经》的观念是不谋而合,就是菩萨的不迷不取不动。重点在于他能够对人生正确地观察,才能够产生这种力量出来。:()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
独占病因 恃楚而娇:秋先生的心尖宠 怎么到我重生就被病娇识破 重生当天断绝关系,我变身万亿富翁 随身空间之傻女傍上了国家爸爸 万古最强神帝 一人之下:我自红尘逍遥 修仙:我真没想当舔狗! 百年后我依旧是团宠 盗神戒传承者楚风闯都市 剑开虚空 直男生涯惨遭滑铁卢 弃妻似锦 结婚送盆小绿草 不能死的路人甲炮灰 系统情深:尤少,傅小姐又气跑了 心淼归来:纳川的宠妻日常 我在群星有座城 深山密窟 盗天仙途
我是空间的旅人,时间的行者我追逐真理,寻觅起源我行走诸天,求真万界我是传道者,亦是冒险家。另外,我真的很凶,超凶(看封面)!声明1本书尽量走合理认知世界的路线,有自己的观点设定,不喜勿扰!声明2本书中的内容并不真科学,并不全合理,因为没有实际基础,纯属作者菌的蘑菇想法,作者也写不出全无bug的小说。...
李逸飞,大唐前太子李贤之子,因其父被武则天毒害,从小就被逍遥老人收养,十年之后,学艺有成的李逸飞下山报仇,最后经过与武则天的一番较量终于将女皇降服,成功光复李唐江山,揽江山美人于一身,享受人间帝王之风流。...
作为醉月楼唯一一个男人,杨辰觉得压力很大。通过我洗的衣服来判断,李姐姐胖了两斤,王姐姐瘦了点,还有,能不能别让马姐姐穿那么性感的衣服,我洗衣服压力很大的。杨辰需要每天像老鸨这样汇报着工作。除此之外,他还要严守自己的贞操。杨辰,今天晚上来侍寝!让姐姐亲一个!记住,别躲,今晚,你是我的。...
一个被部队开除军籍的特种兵回到了都市,看他如何在充满诱惑的都市里翻云覆雨...
前世黑莲花白蓁被人在车上动了手脚车祸去世,穿越成了合欢宗女修白千羽,开启了和前世开后宫没什么不同的修仙之路。这篇算是某某宗女修炼手札的同人,但是是否玩游戏对看文没啥影响,文不会收费,大家放心追,女主是自设的无心海王型号。挂是挂了修真的名头,其实本文没有着重写女主初期修炼,主要还是着重她成为女王之后的故事。全文分三部分,第一二部分女主一边双修一边把以前给她使绊子的人给除了,手段稍微有点粗暴残忍,结果奇奇怪怪自称系统的东西出现了,告诉她,她已成为了这条世界线的主人,同时她设计把自己也拱成了修真大陆的无冕之王。第三部分开幕,无冕之王并不是这么好当的,一边要均衡各大势力,挑对自己有用的掌握在手里,一边要处理情人们的修罗场。。。。偶尔,系统还会给她出难题,让她暴打外来入侵者。然而白蓁(千羽)对此表示,挺好玩的,再来点。本文可能微微有点女尊倾向,女主床上小淫娃,床下真女王,没心没肺,快乐加倍。有疑似正宫,但是基本不会出现1v1的情况,女主这么强,配一个男的太亏了(啥?)。预警,女主从目前的伦理道德来讲,确实是渣女,而且吸溜子也没想洗。...
(都市热血小说)叶龙曾是世界上公认的文武奇才,所到之处,再强大的敌人也得望风而逃。然而,就是这样的叱咤风云人物却突然放弃耀眼光环,回到灯红酒绿的都市保护大小姐!他性格冷酷张狂,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!凭借惊人的本能和超人的智力,在繁华的天骄市上演一场激情四射的热血人生!PS本书读者群128492045(豆丹家族)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