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“ 尽瘁一生为自由”、“ 哪堪豪气尽销磨”,《李万居评传》全篇飞扬着杨锦麟的文采诗心,充盈灵气的文字比比皆是。断定自己的文学细胞不会逊色中文系学生,杨锦麟这方面很是自负。
办报是李万居生平最为重要的业绩之一,杨锦麟写道,李万居创办《公论报》除去不愿屈膝长揖、消磨傲骨之外,更充分体现其不改初衷的理想主义色彩。杨氏评传叙史夹议,评点抒怀,他又写道,李万居耿直坦率,嫉恶如仇,喜怒形于色,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性格,本来就很难适应官场政治,而办报立言,需要承担更多的政治、经济风险,他的这种选择固然体现其理想抱负,但已经是一场政治悲剧的开始。
杨锦麟此一番描述,让人觉得不平之气砰然升起。“ 李万居创办的《公论报》寿终正寝了,回忆当年报纸惨淡经营的情形,今天已散处台湾各报服务的旧人,应该都感喟。”《公论报》伴随着李万居度过了十三个风雨如盘的岁月,走过了曲折坎坷的路程,它的被迫休刊,杨锦麟认为,这是战后台湾民主运动史上一曲震愦人心的悲歌。
洋洋洒洒一部评传,杨锦麟依循主人公少年时代、抗战时期、台湾光复、“ 二·二八”事件,及之后的办报、问政、组党过程展开,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行为表现、思想活动纵向考察,叙述严谨而无刻意的渲染夸张。但对人物遭际中的真诚奉献与屡遭横逆,认同与排拒,追求与徘徊,充满悲剧、充满传奇的人生际遇,性情中人的杨锦麟自然不会放弃评点的机会,于是叙事述史之外,作者本人慷慨干云的豪气,升扬的哲思,浓厚的文人气质,纤毫毕现地展现出来。
阅读本身将是一种享受,这是对读者而言。
对这本二十多万字的《李万居评传》,充满期待,有着切肤感受的还有一个特殊人物——李南雄教授。这位有幸先睹为快的传主后人称,专著对于“ 先父一生所反映的历史演变与政治现象淋漓尽致的发挥”,帮助他厘清了1949年后台湾政治早期发展中一些较为深远的背景因素,以及政治结构上的根源。父亲的大部分政治生涯与经历,都在李南雄未成年时,“ 这部著作最大的贡献应是对先父个性的特点、思想的形成和所处的时代及政治局面,有一个较为细腻的分析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”。
尤其是对于“ 二·二八”事件前后台湾政局的剖析,以及###运动涉及的错综复杂关系,李南雄称也是从这部“ 颇具见地”、“ 颇为严肃认真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”中得到有说服力的研判。站在家属的立场,李南雄在拜读这部著作时,颇有追思之意,享受着缅怀先父的人生况味。
“自强不息,止于至善”……厦大十年(5)
一部作品,于作者、读者双方而言,能如此心有灵犀,亦为难能可贵。
五、书途多舛,付梓出版也是一个八年
书终于写成了,写得相当不错。
有幸成为第一批读者的人,都在为杨锦麟的出手不凡欣喜。
然而,出版成了问题,尤其是作为一部带有学术探讨类的著作。主要是经费的筹措,颇费了一番心思,却始终不见什么希望。著述和传主一样,再一次地饱尝寂寞。李万居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如此。
李万居春风得意之时,台湾有许多大公司,纷纷请他担任董事、监事、理事,车马费按月自动送上门来,整日里宾客盈门,应接不暇。而当他无权无势,办报组党相继告败时,当年的食客惟恐避犹不及,更遑论请他出任这样那样的美差,果然是应了“ 贫居闹市无人问”之语。而他自己的诗句“ 梦寐忧时歌当哭,岁阑何计遣悲愁”,“ 堪怜枯寂心灵里,绝似空山一老僧”,正是这位末路英雄悲凉心态的真实写照。对此,台湾的评论家们淡淡地写道,社会很现实。
倾尽了杨锦麟数年心血的著述,此刻只能静静地躺在家中书柜的一角。夜深人静的时候,杨锦麟会经常地信手翻上几章,李万居“ 那堪豪气尽销磨”,昔时的铁汉形象依然栩栩如生。历时数年,自己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行为表现及思想活动的考察分析;对他的一些政论文章,包括在省议会时期部分质询发言及提案记录等史料的挖掘,首次披露;也包括为传主生平要事的每一细节的核准、证实,因无缘实地考察李万居生活实境,而又希望增加对历史的感性、立体认识,遍访先生的诸多旧属、友人、同事,彻夜长谈的那一幕幕,同样是历历在目……
每次翻阅,杨锦麟的心绪都交织着百感的情愫。而一些同事、友人为引荐书稿,奔走四方;尤其是恩师陈孔立教授大病初愈后,不但审阅书稿,“ 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,还为拙著题签作序”,万般感激之余,更是加重了杨锦麟的不安。
《李万居评传》的序言中,陈孔立这样写道:“ 我想说的是,作者之所以能把李万居这个人物写得有时代感、立体感,就是因为他不是就李万居写李万居,而是把李万居放在当时的台湾、台湾与整个中国,乃至放在国际环境中进行考察。”他最后的结论是:“ 本书的学术价值不囿于一部历史人物评传的范围内。”
也正是因为这个序言,还引发了日后的一件美谈。
出书既为文人之盛事,自然格外看重。早年是恩师为自己得意门生作序,门面生辉,若干年后则由杨锦麟执弟子礼,以“ 拜读”的恭谦,阐发心得,是以为序——师生情谊之间,这不能不说是饶有趣味的一段谈资。
2004年,陈孔立教授新著《观察台湾》付梓出版,业界评价这本台湾学研究的“ 精要之作”,将成为后来者研究这一时期台湾政治变迁的“ 历史证言”。著作具有如此份量,想必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对新作序言的人选,也是思量再三。最终,他还是把任务托付给了早年的弟子杨锦麟。
陈先生当然是有眼光的。
这不仅仅是多年的师生私谊,性情上相互知晓,彼此投契,更因为学问见识上的传承,——“ 没有自己的看法不写文章”,这是陈孔立教授在书中反复强调,也是多年来他一以贯之的治学态度。对此,杨锦麟评述道:“ 作为一位有责任的研究者,他的所有观察分析和研究,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,而不是刻意迎合和揣摩官方或上级的旨意,更不是为了争取媒体的能见度,写一些未必是官方立场,但希望哗众取宠的文章。”他批评这种在大陆和海外屡见不鲜的作秀,“ 博出位”、“ 政治扒粪”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,也无助于增进两岸之间的了解沟通。在他看来,陈先生研究台湾问题和其他政治现象的态度、立场、宗旨和出发点,与之截然不同,因而更加难能可贵。杨锦麟继而顺理成章地阐明自己的观点,“ 研究台湾问题的学者,从事对台工作的官员,都应该对台湾和台湾人民有真实的感情,要学会用台湾人的眼睛去观察,用台湾人的心情去感受,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了解台湾,了解台湾人在想什么。”“ 这必须是一种设身处地,也是真正了解台湾的必须前提。”
杨锦麟推崇陈孔立和他所代表的“ 南派”学者的孜孜以求,认为陈老先生“ 则是这种实事求是研究台湾问题方法论最突出的集成者”,而这也是杨锦麟矢志效法追求的一个典范。作为一个长期研究台湾问题的有责任心的学者,借老师专著出版,杨锦麟直抒胸臆,终于说出了多年一直想说的话。
言归正传。直到1992年,由香港林耀明基金会慷慨资助,一个在###奋斗的战士李万居,经由大陆学者杨锦麟的发掘、笔润,最终获得了新生。
整本书谈不上所谓的包装设计,浅绿色的封面上只简单地印着书名、作者姓名,内页的纸张很脆且薄,每一页都印的密密麻麻,如今也已经泛黄,根本无从和现在装帧考究、外表看上去很是阔绰富裕的出版物相比。但这洋洋二十多万字的专著,所取得的开创性成果,其价值自然也不是秀外而内空的快餐读物所能相提并论的。
从提笔到出版,时隔八年,《李万居评传》终于尘埃落定。虽然,这时的杨锦麟已身在香港,成为了香港新移民,然而,他将这部自谦“ 可作为研究战后台湾政治社会发展史的辅助参考”著作的荣誉,始终归功于母校、归功于母校台研所的栽培。
詹天佑 别做正常的傻瓜 神秘侦探社⑤:新瞭镇蝎魔·替身海盗船 CCTV艺术人生 精彩记录:极端制作 于丹论语心得(百家讲坛丛书) 女生寝室4玉魂 末世公寓 三国 串地火 青丝 汤 镜阁故事之苏寒篇 (红楼同人)红楼之战环三 挖坟挖出鬼(bl) 星碎时空 玫瑰啼痕,扇底烟花 妖魔现世 三毛全集 敏捷无敌 金融道
一个被部队开除军籍的特种兵回到了都市,看他如何在充满诱惑的都市里翻云覆雨...
养父母待她如珠如宝,她却心心念念的想要回到抛弃她待她如糠如草的亲生父母身边儿,犯蠢的后果就是养母死不瞑目,养父断绝来往,她,最终惨死车轮下重来一次,她要待养父母如珠如宝,待亲生父母如糠如草!至于抢她一切的那个亲姐姐,呵,你以为还有机会吗?哎哎哎,那个兵哥哥,我已经定亲了,你咋能硬抢?!哎哎哎...
2o19云起华语文学征文大赛参赛作品胖喵儿死了,被一根鸡骨头卡死了!重生在了一个生了九个孙儿,盼孙女盼的眼睛都红了的阮家,瞬间成了阮家上下三代的团宠!胖喵儿笑眯眯,觉得这有奶奶宠,爸妈爱,哥哥护的小日子,真叫一个美滋滋哟。当然,如果没有某只躲在角落里,眼睛里放着绿光,死死盯着她的‘大灰狼’,那就更好了!某只‘大灰狼’冷笑一声上辈子没吃到,这辈子总要吃到的!胖喵儿へノ...
李逸飞,大唐前太子李贤之子,因其父被武则天毒害,从小就被逍遥老人收养,十年之后,学艺有成的李逸飞下山报仇,最后经过与武则天的一番较量终于将女皇降服,成功光复李唐江山,揽江山美人于一身,享受人间帝王之风流。...
现代第一特工穿越倚天神雕天龙,坐拥花丛的传奇故事!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!‘穿越’,你绝对没听错。倚天神雕,美女无数,一个个冰清玉洁的清纯玉女,如何‘穿越’,还等什么?赶快点击吧!...
刚发现自己会被裴聿城的意识附身时,林烟是拒绝的。明明在酒吧蹦迪,一醒来,躺在了荒郊野岭。明明在家里打游戏,一醒来,站在了欧洲大街。明明在跟男神烛光晚餐,一醒来,站在了男洗手间。这日子没法过了!后来的林烟大佬求上身,帮我写个作业!大佬求上身帮我考个试!大佬求上身,帮我追个男神!大佬听说生孩子挺疼...